绞胎陶瓷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种新工艺,创烧于唐代,兴盛于北宋。据历史记载和学者考证,绞胎瓷器的烧造起源于唐,产于焦作当阳峪。北宋时期,当阳峪与当时的江西景德镇、福建德化、陕西耀州并称为中国“四大瓷都”,是宋代北方陶瓷生产场地,于北宋熙宁元年(1068年)至宣和四年(1122年)的五十四年间达到鼎盛。靖康之变后,绞胎瓷制作技艺失传,金元后逐渐衰败。
制作工艺:绞胎瓷器的制作工序主要包括选料、揉泥、编花、成型、修坯、打磨、上釉等。制作时,瓷器艺人采用绞胎技法,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,然后相绞拉坯,制作成形,再浇以透明釉烧制而成。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,绞胎瓷器的纹理变化无穷,能绞出木纹、鸟羽纹、云纹、流水纹等多种自然纹理。
特点:绞胎瓷器以泥代笔,形成的图案自然、清晰、生动,有着其他陶瓷装饰艺术无法企及的艺术魅力。每一件绞胎瓷器都是的,只有相似,没有相同。同时,绞胎瓷器还具有古朴含蓄、天然不修饰的特点,深入胎骨,表里如一,有瓷界“真君子”的美称。